摘要:面對新冠疫情沖擊,中國迎難而上,在抗擊疫情和經濟復蘇兩條戰線上均成為“全球最亮的星”,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。
辭舊迎新之際,艾利艾智庫從時間、空間和國家戰略落實三大維度,甄選、總結出2020中國經濟社會八項重大成就,并對各項成就的歷史性或戰略性意義做出簡要分析。
具體來看,這八項重大成就包括:率先打贏新冠疫情阻擊戰和經濟保衛戰;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;經濟總量突破百萬億元大關;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創六年來最大縮幅;外貿逆勢崛起,出口數據創歷史新紀錄;參與達成世界最大自貿協定,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;成為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經濟體;數字經濟持續快速崛起。
成就一:率先打贏新冠疫情阻擊戰和經濟保衛戰
目前,中國疫情得到良好控制,疫苗研發也走在世界前列。經濟實現V形反彈,各項指標均已接近或恢復到疫情前水平。包括IMF、OECD等在內的國內外機構均認為,中國將是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。
回顧2020年,面對新冠疫情嚴重沖擊,黨和政府積極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,形成完備的疫情防控體系,采取靈活有效的經濟調控措施,率先打贏新冠疫情阻擊戰和經濟保衛戰??梢哉f,在錯綜復雜的嚴峻形勢下,中國兩條戰線均取得勝利,充分展現了中國精神、中國力量、中國擔當,中國的凝聚力、影響力大幅提升。
成就二: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,脫貧攻堅戰勝利收官
伴隨貴州省宣布最后9個深度貧困縣完成脫貧,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。2014年確定貧困縣名單以來,中國組織大規模減貧開發工作,連續七年減貧人口數量達1000萬以上。在此期間,280多萬駐村干部、第一書記奔赴脫貧一線,有770多名扶貧干部(截至2019年6月底)犧牲在脫貧攻堅戰場。
脫貧攻堅戰勝利收官,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,體現了追求共同富裕的初心,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打下堅實基礎。同時,這也標志著中國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,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壯舉,并為全球脫貧工作提供了一系列可資借鑒的經驗、工作范本。
成就三:經濟總量突破百萬億大關,全球經濟重心加快東移
今年前三季度,中國經濟總量達到72.2786萬億元。以5%的保守增速測算,中國四季度經濟規模將增加29萬億元以上。這意味著,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突破百萬億元大關。根據IMF的測算,中國經濟全球占比將大幅提升1.35個百分點至18.15%。
IMF還預計,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.4%,中國經濟將增長1.9%。中國與全球經濟發展的明顯反差,正加速世界經濟重心東移。根據英國智庫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的最新年度報告,中國將提前五年,在2028年超過美國,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。后疫情時代,“看多中國、押寶中國、中國時代”,將在全球形成更強烈共識,并與中國崛起共振。
成就四: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創六年來最大縮幅
今年前三季度,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21元,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7元,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.67,比上年同期縮小0.08。從歷年前三季度數據(如圖表3)對比來看,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倍差自2015年以來持續縮小。其中,今年0.08的降幅是近五年來最大值。
城鄉居民收入倍差持續縮小,說明伴隨中國“三農”建設、鄉村振興持續推進,農村資源要素活力不斷釋放,農村經濟持續轉型升級,城鄉發展的結構性不平衡持續得到改善。尤其是今年前三季度的倍差大幅縮減,體現了中國“六穩六?!闭邔r村地區,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的保障,也反映出中國迎難而上加力脫貧攻堅的成效顯著。
成就五:外貿數據創歷史新高,貿易大國地位進一步夯實
海關數據顯示,11月,中國進出口、出口額均創1979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單月最高記錄,出口增速也創下2018年2月以來的新高。此外,中國進出口、出口、進口規模均在2019年創歷史新高,預計2020年進出口、出口將超過去年,再創新高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國在2016年全球貨物出口占比達到13.8%,創下1968年以來的單一經濟體貨物出口全球占比新紀錄。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,今年4-9月,中國出口商品全球占比超過20%。中國貨物出口全球占比快速躍升,既源于經濟率先復蘇、工業門類齊全、對他國形成出口替代,也源于中國近年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商品全球競爭力有增無減。后疫情時代,即使全球供應鏈有所調整,但強大的內生性貿易競爭力,以及日益廣闊的自貿區空間,將確保中國繼續占據全球制造核心網絡節點地位。
成就六:參與達成世界最大自貿協定,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
11月15日,東盟10國、中國、日本、韓國、澳大利亞、新西蘭共15國正式簽署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》(RCEP)。至此,歷時8年、31輪談判,全球規模最大(人口、GDP、貿易、投資約占全球三成)的“超級自貿區”誕生。12月30日,歷時7年、35輪談判,中歐投資協定如期完成談判。
RCEP和CAI的達成,彰顯了協議各方堅定維護自由貿易、投資的決心,推動全球化邁向新高度的執著。RCEP開啟了全球經貿,尤其是亞太經貿的新紀元,是東亞經濟一體化近20年來最重要的成果。中歐投資協定是全球超大規模經濟體之間達成的首個平衡、高水平、互利共贏的投資協定,將有力推動全球兩大力量、兩大市場、兩大文明的經貿關系深化,對全球資本流動、產業格局重塑具有歷史性意義。
作為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超大規模經濟體,中國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、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與RCEP、中歐投資協定相得益彰,將有利于中國深化對內改革,提高區域資源整合、利用能力,鞏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優勢地位,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步伐,增強對全球經貿走向的話語權。
成就七:中國成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經濟體
今年7月,世界銀行發布《中國優化營商環境的成功經驗——改革驅動力與未來改革機遇》。該報告認為,中國已成為大型經濟體中自2005年以來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經濟體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國營商環境曾長期徘徊在全球前70名以外。2018年,中國營商環境排名一次性提高32位,上升至46位,并于2020年上升至31位。
營商環境改善的背后,是中國持續深化改革、擴大開放的結果。具體而言,中國政府持續推進簡政放權,市場準入門檻不斷放寬,以“最多跑一次”為代表的便民服務水平不斷提升。同時,實施外商投資法,出臺《優化營商環境條例》等,也為營商環境改善提供了法律、政策基礎。營商環境的改善,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,提高中國市場的全球吸引力,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環境保障。
成就八:數字經濟持續崛起,助力中國經濟加速轉型
11月23日,由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編著的《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》發布。該報告顯示,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已達到35.8萬億元,占GDP的36.2%。據預測,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將突破40萬億元,占GDP比重在40%左右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字經濟研究部主任孫克表示,疫情期間,數字經濟對中國經濟的貢獻有可能超過7成。
從兩化融合、智能制造,到“互聯網+”戰略,到網絡強國建設……近年來,中國持續加快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,數字經濟快速崛起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。疫情爆發期間,數字化對經濟復蘇、發展的支撐作用得到進一步顯現。今年以來,習近平主席在APEC、G20、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等場合均提到發展數字經濟。此外,中國也提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??梢灶A見,新技術、新業態、新平臺繼續蓬勃興起,數字經濟持續為經濟發展提供新路徑,在經濟社會中的重要性還將繼續提升。
艾利艾智庫宏觀戰略研究
說明:本文內容基于艾利艾智庫《專題研報》編制。如需更多研究成果,請與宏觀戰略研究部聯系。聯系人:宮超,電話010-57892901